济南战役,是国共双方均非常看重的一场重要战役。周恩来称“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”。而国民党陈诚则认为济南战役是国民党的一个“转捩点”,自此之后国军“狂澜既倒,无可挽回矣”。
应该说周恩来和陈诚的看法尽管站立角度不同,但殊途同归,都是国军必败共军必胜的判断趋势。这一点我们透过蒋介石在整个战役期间的心理变化也可得到佐证。
当战局进入到1948年的时候,在南线战场,实际上国共双方进入到一种拉锯状态。早在4月9日,也就是蒋介石充当南京政府“总统”的前几天,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:“一定可以在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内肃清中原人民解放军”。
然而,3个月过后,南线战场相继发生了豫东战役、兖州战役、襄樊战役,国共战略平衡被彻底打破。特别是此时战略要地济南完全成为了一座孤城,这使蒋介石忧心忡忡。
不过,尽管济南已成为孤城,但蒋介石并没有彻底灰心,他还抱有一定的希望:一是毕竟济南设防坚固,驻有10多万国军的重兵;二是毕竟守济南的是国军数一数二的名将王耀武,“宁碰阎王、莫碰老王”并不是“盖”的;三是毕竟共军在此之前还从未攻下过10万人以上驻守的大城市,攻坚设防坚固的大城市这一关共军还没有过。总之,在蒋介石的眼里,面对军事形势大转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,他并没有清醒客观的战略形势判断,反而倒是认为“战局还算稳定”。
展开剩余62%然而,事物的发展并不以蒋介石的意志为转移。相反,济南战役比他预想到来得更早、更快、更猛。
9月19日,济南战役打响后的第三天,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:“本晨首先默祷敬卜济南战局之能保否。蒙上帝示我以‘可保’,此心为之大慰。以上帝允我之恩许,未有不实现者也。今后只要努力督导陆空军增援而已”。
透过蒋介石的日记,与其说是他希冀于上帝“可保”,倒不如说是他在现实中的无为与无奈。
因为,此时济南机场已被攻城西兵团控制,以前空投的那点部队杯水车薪,现在则是彻底不能空投后续部队了。而他希冀的徐州方向增援的几个兵团,有的刚集结完,有的甚至根本还没集结呢。
此时,处于战地一线的王耀武或许比蒋介石还清醒一些。吴化文起义后,王耀武分别致电蒋介石和刘峙请示:“济南腹背受敌,情况恶化,可否一举突围?”但蒋介石和刘峙给王耀武的命令是“坚守待援”。
然而,蒋介石说是坚守待援,但“援”在哪里呢?显然连他自己都知道这只是一句空话,连望梅止渴的起码作用都难以起到。
就这样,蒋介石在这种糟糕的心理中眼睁睁地看着济南战役的每况愈下。显然上帝并没有“理”他,更谈不上“保”他。此时,他已心力交瘁,他已无可奈何,他已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济南战役共打了8天,到后几天的时候,蒋介石甚至开始睡不着觉,甚至是彻夜难眠。他在济南战役结束后第二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:
“三夜来未得安眠,而以昨夜为甚。本晨二时醒后,辗转不安,以济南失陷,对内对外关系太大,有损于政府威信莫甚,政局、外交、经济更为拮据,共匪必益猖獗,军事尤为劣势,自觉无颜立世矣”。
都知道,蒋介石是个极要面子之人,但济南战役对他的打击太大了。心腹爱将王耀武被俘,徐州北面门户洞开,共军彻底打通华北与华东战略联系,没有比这更使蒋介石“无颜立世”的了。
然而,更糟糕的还在后面。此时,东北野战军已把辽沈大决战推进到了锦州攻坚阶段,淮海大决战也已经拉开了准备的帷幕......
发布于:天津市